探索荊楚文化,重拾國家寶藏
——疫期居家初步探索鄂州雕花剪紙藝術
(通訊員:陳葉千子)
在打赢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時期,劉瓊老師号召居家隔離的我們也要勤加學習,深入了解一些本地的荊楚文化。經過與老師的多次讨論後,我決定對荊楚大地上的剪紙藝術進行較深入的了解學習。我的家鄉鄂州,是雕花剪紙藝術的發源地,因為特殊時期,不能實地考察雕花剪紙圖樣或是拜訪本地雕花剪紙藝術家,但抱着學習的态度,我開始網上搜集各類關于鄂州雕花剪紙藝術的相關資料。
經過不斷的網上查閱,翻看與鄂州雕花剪紙相關的書籍、圖樣,我了解到鄂州雕花剪紙藝術的過去直至現在,在腦海中對其形成了一定的認識。
荊楚大地上活躍着民間雕花剪紙藝術,其中,鄂州雕花剪紙擁有極其豐富的想象力。雕花剪紙作為一門傳統工藝,包括其深刻的哲學内涵,都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并傳承。
在搜集過程中,我了解到從南北朝開始,鄂州就流行剪紙藝術,清末、民國及建國後,鄂州成為花樣剪紙的發源地之一。劉瓊老師曾在課堂上教導我們藝術的發展根源必然少不了文化因素的影響,因此,我覺得民間剪紙能成為一種藝術,必然也是受到了某個地域文化的熏陶。風俗是人們在适應并改造自然與社會的漫長實踐過程中形成的習尚差别,是一種文化中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且代表着傳統和文化慣力的一個層面。鄂州民間雕花剪紙坐落在荊楚大地之上,必定深受楚文化的影響。
鄂州民間雕花剪紙從圖案構成的形式上,複雜多樣、巧妙細緻。在色彩上,大體可分為三種顔色:白、紅、黑。而剪紙的技法基本分為三類:剪(刀)、刻(刀)、(手)撕。
此外,我發現從構成形式上來欣賞剪紙作品的話,鄂州雕花剪紙特别講究平面構成的法則,并且反對繪畫的形式。剪紙來源于民間,與同版畫相似,也帶有平面設計的意味,恰好與我所學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有所接軌。
鄂州雕花剪紙還賦有文字性、曆史性等,有更多的細節、制作方式、實物圖樣等待我實地去探究。此次對于鄂州雕花剪紙藝術的初步學習,使我對于荊楚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曆史,所形成的傳統文化占據了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荊楚文化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希望同學們一起參與到荊楚文化的學習當中,并于後期在劉瓊老師的幫助下對其進行更加深層次的探究,有效發展與傳承荊楚文化,巧妙融合到後期的學習與設計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