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徐文竹,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輔導員,一群半大孩子的知心姐姐。
回顧六年來輔導員工作生涯,一個個熟悉的名字、一張張鮮活的笑顔、一則則生動的工作筆記,這些塵封于腦海深處的記憶就這麼無遮無攔地噴湧而出。

“是竹姐點亮了我的信念,今天我終于做到了”

張謀謀是一名12級學生,從小就有着軍營夢想。畢業那年,我向他傳達征兵信息。參加完征兵體檢後,他給我打了電話“竹姐,我體檢查出慢性扁桃體炎,但我不想放棄,現已趕回老家做扁桃體切除手術”。
他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當時我想也沒想,就脫口而出:“别怕,姐姐回來看你。”就這樣,我買了當天的車票,踏上去他老家荊州的路程。
到達病房的那一刻,一貫獨立堅強的男孩落淚了。随後,不好意思地擦擦眼睛,和我聊起了天。我們聊到他的大學生活,也聊到了他的軍旅夢。手術還未完全恢複,我又陪着他趕回武漢辦理了入伍手續,去了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
兩年後,他光榮退役,被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評為“優秀義務兵”。退伍當天他打了電話給我,他說“是竹姐點亮了我的信念,今天我終于做到了!”。
“每當想起竹姐說相信自己可以影響更多的人,就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


2016年9月迎來了我的第一屆新生。迎新的最後一個晚上,我發現視覺傳達1601班一位叫吳浪的學生還未報到,我們一直等到晚上十一點才發現他獨自拎着好幾大包行李,面帶微笑地向我走來。那天,這個獨立且愛笑的學生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17年,學校公開選拔學生參加香港OB訓練營,吳浪向我表達了報名意願,同時也表達了他對英語面試的擔憂。我對他說“你身上有很多其他同學沒有的優勢,你要發現它們,并讓這些優勢在團隊中發揮作用,幫助到他人” 。為了克服他内心的自卑,我想辦法幫他攻克英語難題。經過層層選拔,成為當時藝術設計系第一位參加此類活動的學生。他用努力證明了自己,也證明了我常常對自己說的,要對所有偏見say no。
2018年,我們策劃“關愛留守兒童,助力精準脫貧”暑期“三下鄉”活動,吳浪帶領着支教團隊回到他的家鄉利川汪營鎮蘇家橋小學。在簡陋的環境裡,吳浪除了給山區小朋友上課,還負責照顧支教團隊的生活起居。那期間,我不止一次問他有沒有困難,他對我說“我是一名山區的貧困生,是黨和國家資助了我,給了我信念和力量,每當我想起竹姐說的相信自己可以影響更多人,就有了克服困難的勇氣”。
畢業後,吳浪順利就職于廣東省屬國企。我見證了他從一位不自信腼腆的“山區男孩”蛻變為一位自信陽光,有能量幫助更多人的有為青年。
“老師,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創業成功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16級學生中有一位特殊的“輪椅女孩”,叫胡又勻。因患有嚴重的小兒麻痹症不能站立行走,平日的她隻能坐在輪椅上。開學第一天我接到她的電話,電話那頭急促的語氣帶着哭腔“老師,教室的樓梯我上不去,上課快要遲到了”,我對她說“别怕,有我在”。我趕到教學樓,發現無障礙通道太窄,于是背起她,走進了教室。
後來我才知道,那一天是她獨立生活的開始。為了讓她更好地适應大學生活,我聯合專業老師繪制了無障礙通道改善圖紙,改善了全校無障礙通道,聯系班委成立“幫幫團”。四年大學生活,她不僅努力學習,而且樂觀積極,很快和同學們打成一片,并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活動。
後來,她的創業團隊成功入駐了我校衆創空間。收到結果的那天,她興奮地對我說“老師,你知道嗎,我有一個夢想,就是創業成功後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作為一名在一線工作的輔導員,我們身邊還有很多“他們”,他們在關愛中成長與蛻變,把我們的陪伴和支持化作力量。而以這份愛心與信念助力他們放飛夢想就是我工作的最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