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劉玥含)
2020年10月20日,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 “非遺”紀錄片拍攝小組孔詩雨、劉越、黃娟、程穎睿、商毅、姜誠六名同學在指導老師謝思的帶領下,前往馬鞍山森林公園恬逸園古琴文化研究所、非遺東湖研究室進行古琴文化學習并進行“非遺”紀錄片拍攝。

(我院教師、學子與古琴文化傳承人合影留念)
品·名師大家 攝·古琴文化
此次考察學習對象是古琴陳派傳人,劉慶義老師師承著名古琴家陳樹三先生。陳樹三先生是武漢老字号中藥店“陳太乙”的第二代傳人,也是國内著名古琴家。他獨創的“三線譜”——将古琴譜轉換成現代曲譜,讓古琴在現代藝術演奏中演繹出新的光彩。談起恩師,劉老師深情的說:“陳樹三先生是一位和藹的老師,那時老師對我們要求非常嚴格,要求我們每天必須練琴,上課必須守時。每次練琴,老師都會告誡我們,彈琴的人心要正,要清淨,不能有雜念。” 陳樹三先生還特意贈給劉慶義老師一張清朝光緒年間的古琴“爽籁”,囑咐他好好練琴。

(同學們進行“禅意古琴”紀錄片拍攝)

(劉慶義老師向同學們講解陳樹三先生獨創的“三線譜”)
退休後劉慶義老師成立了自己的古琴工作室,繼續傳承古琴文化。“現在武漢知道古琴、了解古琴的人越來越多。之所以成立這個工作室,想傳承的不僅僅是陳先生的技藝,而是想讓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古琴這種傳統文化,把古琴文化繼續傳承下去”。劉慶義老師一直緻力于傳承發揚古琴文化,将陳樹三先生獨創的“三線譜”進行普及。古琴再也不是“曲高和寡”、“生人勿進”,而是人人都可以學習的優秀傳統文化。
解·古琴曆史文化 知·古琴風貌傳統
在古琴文化研究所非遺東湖研究室,湖北省非遺研究中心副主任古琴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陳思中研究員非常熱情的向同學們介紹了古琴的曆史文化背景以及古琴的發展傳承文化。在追尋傳統文化的道路上,陳思中教授結合自身的經曆和對古琴的熱愛,創作了一種歌曲與古琴演奏相和的全新表演方式。

(陳思中教授向同學們介紹古琴文化)

(陳教授向同學們展示古琴演奏)
陳教授告訴大家:“我們一直在做古琴文化的教學與傳承研究,緻力于古琴文化的普及工作,古琴文化其實并沒有那麼遙不可及,我們開設研究所、學堂等就是希望可以讓古琴文化‘進校’、‘進社區’、‘進家’,看到有學子們前來拍攝、記錄古琴文化,這是同學們對于古琴文化向往的表現,我們非常樂意并且歡迎大家的到來。”
學·琴彈指法 悟·古琴内涵
經過老師們對于古琴的講解和介紹,激發了同學們對古琴的強烈興趣。研究所譚潤芳老師興緻勃勃的教大家古琴的結構與基本指法:“古琴的尺寸其實是很講究并且富有很強的文化内涵的,古琴的琴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頭寬六寸,象征六合;琴尾四寸,象征四時。将古琴橫陳案上,琴頭在右琴尾在左,琴面上有13枚泛音标志名徽,有七弦,音色各不同。”

(古琴文化研究所的譚潤芳老師向謝思老師講解介紹古琴的結構與基本指法)
譚老師還重點強調了坐姿和指法:“要端坐于琴前,鼻尖與琴的第四徽平齊。最後,譚老師告誡同學們:“如果坐姿和指法的不規範,會導緻撫琴時氣息不暢,指力不足,走弦不順,會給後續更高級技法的練習造成阻礙。”

(從左至右:譚潤芳老師、劉慶義老師、陳思中教授)
傳·春秋琴法 承·萬古琴篇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七弦琴,是中國傳統撥弦樂器,至今為止已經有三千年以上曆史,屬于八音中的絲。古琴音域寬廣,音色深沉,餘音悠遠。要說古琴文化研究所非遺東湖研究室是對于古琴思想、文化與技藝上的研究,那麼恺元堂古琴社就是古琴文化落地傳播的“根據地”了。

(東湖恺元堂古琴社)
為了更好的便于古琴文化深入人們的生活,陳教授在研究所的基礎上又在武漢市内多所院校中都落地設立了學堂。通過研究所、學堂等可以讓古琴文化“進校”、“進社區”、“進家”,的方式,讓古琴文化更加“親民”,讓古琴也變得像是普通尋常樂器一般受到民衆的喜愛。

(東湖恺元堂古琴社陶老師向同學們介紹琴社所用的教學教材)
東湖恺元堂古琴社的陶老師向同學們介紹了琴社所用的教學教材以及琴舍的教學情況。“在拜訪期間,還有學生前來學習古琴,這讓我們感到古琴文化的傳播不再隻是紙上談兵,陳教授他們是真正做到‘落地入腦’了,這讓我們的紀錄片的拍攝也更加有信心了。”此次前往拍攝的劉越同學向我們介紹道。
“今年正好由我來講授《紀錄片創作》這門課,我希望同學們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不隻局限于課堂,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弘揚傳統文化一直都是國家的号召與期望,作為新時代新青年我們也有這樣的責任和擔當,因此我便自主與武漢本地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進行聯系,希望我們的同學們可以通過鏡頭的語言将‘它們’記錄下來,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不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失傳,對于學生們來說把他們的專業知識付諸社會實踐也是非常有意義的事情。”謝思老師高興的說道
此次拍攝“古琴”紀錄片的目的不僅僅隻是讓同學們拍攝一段紀錄片,更多的是希望同學們可以通過這次經曆學到更多有關“非遺”的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同時通過鏡頭的語言将“非遺文化”記錄下來,并通過紀錄片的形式将“非遺文化”傳播給更多的人。
本次非遺系列紀錄片拍攝分為古琴、漢劇、湖北大鼓、揚子江糕點四個非遺項目,古琴紀錄片拍攝小組,隻是我院積極進行“非遺進課堂”,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的“第一站”,
非物質文化遺産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生産生活實踐中創造的豐富多彩的瑰寶,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明的結晶,是連結民族情感的紐帶和維系國家統一的基礎。保護和利用好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具有重要意義。此次“非遺文化進課堂”是我院積極進行武漢本地非遺文化與高校課堂融合的先進實踐嘗試,我院還會繼續将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作為己任,推進課程改革,培養更多優秀實踐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