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都會,創意無限。數字媒體藝術設計14級華東采風-上海實記
(作者:蔡文婷,攝影:莊德廣) 狂風暴雨來襲,但依然無法阻擋我們前行的腳步。第三站,數字媒體藝術設計14級全體師生來到了國際創意大都市-上海。
M50創意園位于普陀區莫幹山路。其原身為上海春明粗紡廠,于2000年起開始轉型為藝術創意園區,是一個以“藝術、創意、生活”為核心價值打造的原創品牌基地。近年來,M50吸引了包括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加拿大、挪威、中國香港在内的17個國家和地區以及來自國内10多個省市的130餘位藝術家以及畫廊、影視制作、高等藝術教育以及各類文化創意機構。目前擁有香格納、華府藝術、邁納邁圖文、吉品堂、上海大學99藝術中心、複旦大學美術學院、半度雨棚等機構,創意園營造了蘇州河畔濃厚的藝術創意氣息。印象較為深刻的是北極熊畫廊裡有井上直九先生的畫,他曾經擔任過宮崎駿動畫的場景指導。學生們首次看到他的原畫手稿都興奮不已。
它是原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館内展覽非常豐富,有:《海上生明月—一—中國近現代美術的起源》、《赤子之心——司徒喬、司徒傑藝術展》、《中華藝術宮典藏精品——俞雲階》、《清明上河圖展》和“名家館”5個部分組成。而“名家館”首批展出賀天健、滑田友、關良、謝稚柳、程十發、吳冠中等七位藝術大師的300餘件作品,并在2樓展廳聯合陳列其他著名藝術家的160餘件藝術作品。其中司徒喬和司徒傑兩位兄弟的作品尤為豐富,不僅僅有國畫白描,國畫山水,油畫,雕塑,其主題又接近人民生活,在那個戰火不斷、國情動蕩的年代,他們用自己的作品記錄下了那一段讓人難忘的“記憶”。而陳希旦的水彩畫生動描繪了江浙小橋流水人家的生活百态。學生們深深被名家作品吸引,帶隊的謝老師和陸老師帶領學生邊走邊看,積極讨論。
位于徐彙區上海電影制片廠原址的上海電影博物館。共分為四層展廳,是一座國内規模最大的電影博物館。中國的電影是從上海起源的,因此此館是一座呈現上海乃至中國百年電影史的博物館。它是融展示與互動、參觀與體驗為一體的,涵蓋了文物收藏、學術研究、社會教育、陳列展列等功能,是向參觀者呈現百年上海電影的魅力,生動演繹電影人、電影事和電影背後故事的一座城市文化标志性場館,在這裡學生們首次看到中國最早一批動畫的原畫稿,有《大鬧天宮》、《七色鹿》、《小蝌蚪找媽媽》、《葫蘆兄弟》、《寶蓮燈》、《哪吒鬧海》等。還首次嘗試了《佐羅》、《加菲貓》等電影的配音,直觀的感受了電影的拍攝現場。
位于南京西路231号人民公園7号門内的上海當代藝術館。入眼的是一片懸挂在空中的“蜻蜓”群,走進細看才發現是半蟲半人的藝術品。這些都是來自李山的“生命藝術”作品。縱觀李山的藝術生涯,經曆了數次風格上的變化,卻從未失去他的獨特和激情,也從未失去他表達敏銳感受的能力。在館展覽中有他的“閱讀”系列。他用電腦創造出了大量的蟲子和植物的圖像。近看,這些蟲子似乎都成了組成人的身體的一部分,比如手指,耳朵,或者生殖器。通過他對這些種間的蟲子以奇妙的現實方式呈現,李山質疑着現今的生物科技實驗的僞善以及缺乏對等性的人類價值。根據藝術的風格,他采用了類似于民間藝術的裝飾法,因此創造了一種熟悉而古怪的,也奇特的有機物體。确實,這些看似突變異種的生物仿佛是從某種假設的園藝教科書裡出來的一樣。館内還有《栖居的慶典——巴克裡希納-多西建築回顧展》,其主題是:真實、虛拟、想象。巴克裡希納-多西教授是國際知名的建築師、規劃師、學者和機構創建者,印度獨立後屈指可數的現代建築先驅之一,是印度當代建築史上活着的傳奇。他認為“建築”不僅僅是建築,房子本身隻是一部分,其中組合的元素還有無處不在卻被人忽略的光、植物、鳥鳴、流水,共同組成了“建築”。
上海行讓我們不僅欣賞到最優秀的藝術作品,同時也獲取了許多創意靈感,這為我們即将開始的畢業設計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