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1日,同學們懷着期待和激動的心情早早的到達了漢口火車站,坐了24小時火車到達了山西。

第一站,雲岡石窟(最震撼且非常有曆史文化意義的是洞窟裡面的大小佛像,遺憾的是裡面多數禁止拍照。)
雲岡石窟曆史久遠,規模宏大,内容豐富,雕刻精細,被譽為中國美術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異、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形象,如佛、菩薩、弟子和護法諸天等;有風格古樸,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刀法娴熟熟的佛傳浮雕;有構圖繁富,優美精緻的裝飾紋樣;還有我國古代樂器雕刻如箜篌、排蕭、筚篥和琵琶等,豐富多彩,琳琅滿目。

在雕造技藝上,繼承和發展了我國秦漢時代雕刻藝術的優秀傳統,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羅藝術的有益成份,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在我國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頁。雲岡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國古代曆史、雕刻、建築、音樂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資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來的實物佐證。
同學們被雲岡石窟裡的佛像震驚,雲岡石窟真秀啊!刻了40多窟,每窟裡平均都有上百個大大小小的佛,可是古代雕刻家卻經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刻成了這舉世驚作,而且每個佛都是栩栩如生、造型逼真:雲岡石窟真妙啊!窟面為馬蹄形,仿印度草廬式和遊牧民族氈包式,這種結構從力學上來講是拱形的,防震能力強,有較大的支撐力,不易塌毀,而且讓人看上去即樸素大方,有莊重嚴肅。雲岡石窟真美啊!它的大佛無論湊坐式、立式,無論從遠、近、仰、服飾或蹲式各個角度都覺得橫美。如地7、8窟的鸠摩度天等造型盡管是三頭六臂,不符合實際,然而參觀着都能接受,而且還願意多看幾眼,感覺既不可怕,又很帶人情味兒。原因是因為工匠們美學原理掌握得自如得體,運用十分恰當,雖然雲岡石窟中有個别醜象,但卻是醜中見美,美中更美。再如13窟的托臂力士。在主佛下面雕了一個力士,既支撐了右壁的巨石,又有解決了石柱或木柱支撐不太好看的問題,所以許多遊人在此贊口不決。不僅如此,多年來衆多政治家、名人曾在雲岡留下墨寶,如順治帝曾留下了”西來第一山“的牌匾,康熙帝曾題寫了”莊嚴法相“的牌匾,可惜後來被毀”郭沫若曾在1964年參觀雲岡時題寫了一首“和雲岡石窟”的墨寶,董必武、皮蓬等名人也題寫了詩詞。雲岡石窟作為世界的文化瑰寶,佛教殿堂,人文景觀,教育基地,永遠是中國人的驕傲!

看完了雲岡石窟已經是五點多鐘了,同學們都很疲憊,早早的回了酒店休息。
第二天,同學們聽到了導遊介紹懸空寺,大家都很好奇,迫不及待的想早早去到景區。
懸空寺位于恒山金龍峽的半崖峭壁間,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是國内現存唯一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獨特寺廟。整座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樓閣懸空結構巧齊。共有殿閣四十,利用力學原理半插飛梁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相連,曲折迂回,虛實相生。
我們随着人群,順着樓梯小心翼翼登上寺廟。站在淩空而架的樓閣上,看着腳下的深谷和遠處的恒山之颠,真切地感到腳下的地面因參觀人群的走動而震動着,在心裡難免有些擔驚受怕的同時想着在那個年代這四十間殿閣是怎樣在這半崖峭壁上建成的?可見1500多年前的古人的建築水平已達到了如此精湛的地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石壁上題了四個字:“天下大觀”、詩王李白在醉灑題字時覺得用“壯觀”兩字來表述還不夠,又提筆在“壯”字邊上加了一點。

參觀懸空寺,讓我由衷地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築技藝,寺廟曆經了1500多年的風雨,它依然保存完好,這不能不說是中華文明的奇迹。
1301班采風記
2016年10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