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數字信息技術的革新,科學技術在賦能文化創意産業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文化價值的深層思考。2022年,上海交大-南加州大學文化創意産業學院主辦的第五屆“全球文化創意産業合作與發展國際會議”,于12月3日和4日舉行。因為疫情,來自國内外一百多名學者齊聚雲端,就文化創業産業的合作發展進行了深度探讨,我院數字新文創設計研究科技創新團隊成員劉慧老師參與了分論壇研讨。
該國際會議于12月3日開幕,當天進行了“全球文創學院院長論壇”,倫敦帝國理工學院戴森設計工程學院創始院長Peter CHILDS教授和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院長熊澄宇教授等16位院長就“數字文創人才培養與學科建設”議題進行了探讨。12月4日的研讨分為“主旨論壇”、“主編論壇”和“主題論壇”三個部分,“主題論壇”又分為“城市治理與文旅賦能”“文博技術與空間重塑”“品牌管理與消費者洞察”等12個分論壇。

劉慧代表數字新文創設計研究科技創新團隊參會,參加的是第二個分論壇——“文博技術與空間重塑”,與來自清華大學和複旦大學等名校的8位老師和同學,進行了有關數字技術應用于文博展陳與空間重塑的學術探讨。武漢因水而興,被稱為“江城”,以“萬裡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為代表的橋梁文化是“武漢故事”中獨具特色的一部分。劉慧分享的是針對武漢橋梁文化數字化傳播進行的思考,點評嘉賓、山東大學的鄒明華教授對該論文進行了一針見血、富有啟發性的點評,并給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談到此次參會的收獲,劉慧認為,首先,非常感謝團隊成員的全力支持和大會組委會的邀請。其次,一定要經常走出去,看看别人在研究什麼,怎麼研究,學術研究的發展日新月異,高手如雲,後生可畏。最後,大會的學術氛圍很好,有犀利的“學術拍磚”、靈活的“學術紐扣”,還有與會專家逐一深入點評論文,既有選題角度是否合适,理論話語應用是否恰當,又有行文結構的調适建議,更有概念文字的厘清斟酌,是一次非常好的學習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