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某某”概論課,絕大多數學生認為理論抽象枯燥,不感興趣,尤其是新聞傳播類專業實踐性較強,這種偏見更加明顯。《傳播學概論》課程作為學科基礎課程,非常重要,但是作為一門純理論課,讓學生們“望而生畏”。如何把這門課講新、講“活”,讓學生感到耳目一新,達到成風化人的效果呢?
調動積極性,了解為何而學
第一次課堂,我沒有打開課本,而是和同學們分享和回顧了一些社會事件。比如中國國際電視台CGTN發布的袁隆平院士病逝的假新聞、湖北大學網紅@七顆猩猩“查詢四六級成績”的搞笑視頻、同學們經常使用的各種表情包等,每個案例都是學生們了解的、耳熟能詳的事件。在同學們的讨論中,我提出問題:“為什麼CGTN作為一家權威媒體卻搶發新聞、發布假消息?”“大學生通過自媒體實現财務自由,月入百萬,大家覺得這個視頻好在哪裡?”“微信的微笑表情從什麼時候開始變得‘陰陽怪氣’了?”通過這些學生們切實經曆過、感興趣的問題,學生的興奮點被點燃,乘勢我便總結出學習《傳播學概論》的重要性:更加深入地了解社會熱點事件的傳播現象,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提升自我表達能力,為寫畢業論文和考研打下理論基礎。
學生為主導,豐富課堂活動
理論課傳統的教學形式是以教師為主導,易使課堂變成“滿堂灌”,學生提不起學習熱情。為了讓同學們更加深入的理解所學理論,我在課堂中常常鼓勵學生讨論、辯論、分享與解讀自己關注點傳播事件與現象,讓學生們交流中思考,在讨論中加深認識。
如在學習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中提到的拟劇論時,設計辯論題“明星‘立人設’的現象,應不應該被批評”,讓學生們提前準備辯論材料,設置辯論主持人,評委等,并挑選全場最佳辯手。在這樣的互動中,學生通過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更加深入地了解理論,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氛圍,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通俗化解讀,理論深入淺出
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專業術語,或是比較抽象的概念,通過案例、對比、比較的方法,進行通俗化解讀,讓學生學懂學透。比如提到傳播現象中“拟态環境”一詞時,課本中的解釋為“拟态環境”并不是現實環境的鏡子式的再現,而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以後向人們提示的環境。學術化強,初學者難以理解。我借助電影《楚門的世界》,分析拟态環境就像主角楚門所處的巨大攝影棚。通過這種對比分析,學生一點就通,且對知識點的記憶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