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藝傳采風隊伍開展了第十天的教學實踐活動。同學們前往了荊州市烈士陵園、沙市區岑河鎮西湖村及木垸村等基地考察。在這一天,同學們祭掃英烈,沉下心來融入了新農村的節奏與氛圍。
烈士陵園緬懷先烈
天空氤氲缭繞着綿綿細雨,同學們前往了荊州市國防教育(研學旅行)基地段振經、李玉㛅夫妻烈士紀念園烈士陵園,老師們在第一排,學生們緊随其後,緬懷先烈,進行愛國愛黨教育。岑河地區革命曆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建國前,無數英雄兒女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前赴後繼、英勇獻身,段振經、李玉姐夫妻就是其中兩位。
1985年3月,原張場鄉人民政府為紀念這對夫妻,将兩人遺骨遷來合葬于此,修建了 “段振經李玉㛅兩烈士紀念碑”。碑上是朱玉衡(段振經戰友)親筆書寫的。碑文:“段振經李玉㛅兩烈士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以此緬懷并激勵後人。


緬懷先烈
東湖村鄉賢段玉林系段振經的叔伯孫子,出于對段振經根植于心的尊敬,特意從珠海回到家鄉,承接紀念碑重建工程,将紀念碑建造一新,擦亮岑河的 “紅色名片”。
鐵骨丹心昭日月,凜然浩氣貫長天。同學們通過此次紅色教育,更加懂得了現在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革命前輩的豐功偉績,永垂青史!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世代相傳!
西湖新農村實地考察
走進沙市區岑河鎮西湖村,各班同學跟随老師們的指導,實地考察了西湖新農村的建設與發展,同學們與村民們親切交談,深切感受了當地居民的文化與生活。

這裡曾是新四軍五師襄南獨立十四營的根據地,村内至今留存着許多抗戰革命遺迹。2019年,西湖村實現全村整體脫貧。曾經的紅色革命根據地,如今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精品紅色旅遊村。按照市、區、鎮總體規劃,西湖村以“一軸兩區”鄉村規劃為基礎,加快推動鄉村振興工作。以蓮花渠為軸,以北為臨空臨鐵物流園區,以南為生活生産區。全村主導産業為蝦稻連作與蔬菜種植,是荊州市傳統“菜籃子”工程基地。
西湖村以黨建引領為抓手,努力打造“西湖八景”,先後打造了黃花菜基地、蓮花渠綠化示範帶、西湖勝境橫李台、紅色陣地烈士紀念碑等特色項目。在人居環境整治中,探索實行黨員“一管三帶”模式,發揮黨員的示範帶動作用,使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同步開展、同步提效。
本次研學的目的就是将西湖村将充分挖掘紅色資源,圍繞烈士陵園打造“紅色美麗村莊”,助力紅色革命老區鄉村振興全面發展。
探秘東方神木館
來到木垸村的東方神木館,一進館内,這根長15.6米,最大直徑達2米的的金絲楠木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學們的目光。大家跟随老師的腳步,聽着老師的介紹,逐漸靠近它便聞到了淡淡的香味。
為什麼會命名為“東方神木館”呢?“因為這是他們的鎮館之寶——東方神木,屬金絲楠陰沉木,是金絲楠木中的稀有品種,樹齡兩千年以上,沉睡地底約三千年之久,2017年11月村民挖池塘時被發現,随後挖掘出土。”同學們一邊觀看一邊觸摸着千年神木,在岑河鎮文化站負責人李發國的精彩講述下,無不拍手稱奇。陰沉木是天然形成,被譽為植物界的“木乃伊”,具有極高的價值,不僅綠色環保、密度較高、物理力學性能穩定,而且是耐腐性極強的木材,是任何人工合成所不及的。因此,這根金絲楠木才可以曆幾千年而不朽。

今天在各項基地的考察,大家都收獲滿滿,緬懷革命先烈,豐富了自身的愛國情感;考察新農村,感受到了自脫貧攻堅以來農村的發展與變化;探秘同方神木館,打開了大自然的神奇之門。快樂學習的日子總是過得很快,而這次的采風之旅也已接近尾聲,大家都很慶幸能和同學們一齊體驗這次難忘的旅途,來這裡不僅僅是學習它的民族風情和都市文化,帶給同學們更多的是感受和啟發,感受大自然帶來的美麗,感受社會的發展步伐的那份啟發,這些,讓大家深深地認識到大都市發展的節奏及社會人們需求的那份創新,也明白自我有要走的路還很長很長。采風之旅,是同學們以後懷念大學生活的一段完美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