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到4日,采訪完武漢市黃陂區羅漢寺鎮“黃陂三鮮”第四代傳承人黃雄,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三鮮團團”——非遺美食調研團隊(以下簡稱:調研隊)又前往“楊永興黃陂三鮮”中華路店進行采訪調研,并參加了該品牌在武昌區融僑濱江城的社區推廣活動,随後前往江岸區黎黃陂路街頭“青春市集”調研非遺美食,最後到洪山區博文花園小區的幼托班,為孩子們進行非遺美食講解,結束了傳承和弘揚荊楚美食文化的暑假實踐活動。
還沒走到“楊永興黃陂三鮮”中華路店門口,調研隊成員王若子就已聞到了“黃陂三鮮”的香味,走近後發現是店員在炸丸子。“金色的肉丸在油鍋裡不斷翻滾,看起來就酥脆可口,吃起來一定美味無比。店面幹淨整潔,食品都采用鎖鮮包裝……”王若子同學驚喜地說。

“楊永興黃陂三鮮”中華路店的食品
“楊永興黃陂三鮮”在武漢十分有名,堅持“四代人傳承,百年前老味”的理念。在傳承“黃陂三鮮”非遺美食文化的同時,他們積極拓展線下門店銷售和推出新品。店員介紹說:“現在買‘黃陂三鮮’的多是中老年人,因為他們更喜歡家鄉的味道。以前的肉糕比較肥,我們還創新推出了瘦肉版肉糕,比較适應市場需求。”随後,調研隊跟随店員前往融僑濱江城開展品牌社區推廣活動。

調研隊與楊永興黃陂三鮮店員合影
“您好,‘黃陂三鮮’了解一下,我們有新鮮出爐的肉圓,還有魚圓、肉糕哦!”調研隊成員幫忙向路過的行人發傳單。期間,陸陸續續有人前來購買。經過采訪了解到,大部分消費者對“楊永興黃陂三鮮”的味道非常滿意。一位大爺說:“我從小就吃‘黃陂三鮮’,吃一口‘黃陂三鮮’,完全是地道的家鄉味。這可能是‘楊永興黃陂三鮮’受歡迎的原因吧!”還有人感歎這從前是逢年過節的佳肴,現在卻成為了家常菜,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

隊員向行人介紹黃陂三鮮
團隊成員們通過實地宣傳和體驗銷售,對楊永興黃陂三鮮的售賣方式和顧客的購買體驗有了更深的認知,更直觀地了解黃陂三鮮傳播現狀,也明白了實踐中才能出真知。據了解,“楊永興”首屆短視頻大賽正在火熱進行中,命題是“楊永興黃陂三鮮的百變吃法”,調研隊的成員們紛紛感慨:這個傳統美食品牌還真會“玩”!

調研隊與博文花園小區小朋友的合影
經過這段時間的調研實踐“輸入”,調研隊開始思考如何将“黃陂三鮮”非遺美食文化“輸出”。因小學和幼兒園已放假,加上疫情防控所限,經指導老師協調,調研隊前往洪山區博文花園小區的幼托班,為小朋友們講解“黃陂三鮮”。小不點們特别可愛,現場氛圍十分活躍。看到殺魚的視頻,有位小女孩趕緊捂住眼睛,說我不要看,後來看了後面的解說,她又說原來魚圓子是這麼來的。聽完講解,有位小朋友說:“我吃過這個丸子,原來它叫‘黃陂三鮮’呀。”通過調研隊的講解,小朋友們知道了這道藏在自己身邊的美食,非遺美食文化的種子或許就此種下。
“三鮮團團——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非遺美食調研團隊”是由12位同學組成的暑假社會實踐團隊。本實踐項目基于指導老師劉慧博士主持的百校聯百縣項目——荊楚美食“黃陂三鮮”創新推廣與傳播,開展了為期7天的調研活動。調研隊先後前往黃陂羅漢寺鎮、江漢路步行街、黎黃陂路和司門口紅巷等地,實地調研了省級非遺“黃陂三鮮”的文化傳承和市場推廣。“三鮮團團”希望深入了解黃陂區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播現狀和困境,以期為其保護傳承提出合理的對策建議,并為其他非遺美食的保護和傳承工作提供借鑒。
通過調研發現,羅漢寺鎮的“黃陂三鮮”宛如養在深閨的傳統美人兒,靜靜地等待人們去發現她的美;而楊永興的“黃陂三鮮”則像新時代的獨立女性,毫無保留地主動釋放自己的美。同樣一種非遺美食,存在的形态判然有别,相信在民間還有更多“黃陂三鮮”有待發掘。希望未來的“黃陂三鮮”能夠形成優勢互補,讓文化更濃,讓美味更美,讓鄉村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