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曆史,鈎沉記憶;隻對現實,記錄變遷;啟迪智慧,引領思索。《紀錄片創作》作為影視攝影與制作專業的核心課程,在為期7周的時間裡,謝思老師采取理論和項目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講授了中外紀錄片的曆史發展和主要流派,紀錄片的創作思想和制作方法。同時結合非遺影像紀錄片項目拍攝實踐,全班28位同學分成7個小組,制作了7部非遺紀錄片。通過課程學習,同學們掌握了紀錄片解說詞寫作、拍攝和剪輯手法,在锔瓷、布藝堆繡、錯格全對稱魯班鎖、古韻楚劇、漢派旗袍、武漢剪紙、黃陂泥塑七個非遺項目的拍攝實踐過程中進一步鞏固了學習成果,為後期的影視綜合創作課程和畢業設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品一
作者:李振彬 張桐 姜宇哲 顧樂堃
指導老師:謝思
非遺項目:楚劇
創作說明:飛泉鳴玉,古韻楚劇,楚劇從誕生至今已有一百餘年,凝結了戲曲藝術精髓。紀錄片《古韻楚劇》通過對第26屆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詹春堯先生的生活紀實,展現老一輩傳承人對楚劇的熱愛及對年青一代新人諄諄教導的情懷。



拍攝花絮

作品二
作者:羅蕭蕭 黃奕暄 張卓妤
指導老師:謝思
非遺項目:锔瓷
創作說明:“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紀錄片通過對锔瓷修複工藝過程的紀實及對锔瓷匠人們的采訪,展現了锔瓷這一精妙的傳統修複技藝和它的獨特藝術魅力,表現出新一代年輕锔瓷匠人們的堅守和努力。



拍攝花絮

作品三
作者:劉逸帆 周延良 王建國 郭小婵 何娴
指導老師:謝思
非遺項目:錯格全對稱魯班鎖
創作說明:“先分割後重構”的方法,“由外到内,自頂向下”的思路,化繁為簡的底層邏輯,這些流傳千年看似複雜難省的智慧,竟藏在一個小小的中式魔方裡。紀錄片通過對魯班鎖傳承人李遵酉老先生的生活紀實,展現非遺匠人的專注精神和魯班鎖技藝的精妙之處。



拍攝花絮

作品四
作者:鐘子洋 張文一 吳凱萍
指導老師:謝思
非遺項目:漢派旗袍
創作說明:旗袍是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飾,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由于文化傳播的多樣性和區域性,旗袍這一傳統服飾文化流傳到湖北地區又展現了它所獨有的特色。紀錄片圍繞武漢精神及漢派旗袍的特色着手,講述一代匠人劉偉章的制袍曆程。



拍攝花絮

作品五
作者:李佳慧 胡藝娜 彭心怡 張羽嘉
指導老師:謝思
非遺項目:布藝堆繡
創作說明:紀錄片通過對堆繡這項非遺的拍攝,描繪出我國傳統布藝之美,表達出傳承人在制作過程中的克艱克難,側面展現出我國匠心精神的世代傳承。



拍攝花絮

作品六
作者:梁姝祺 周茹芸 侯念民 肖含珺
指導老師:謝思
非遺項目:武漢剪紙
創作說明:剪紙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使用剪刀、雕刀講究,紙質細膩。武漢剪紙在南北派剪紙中自成一派,有着濃郁的楚文化特點。紀錄片從武漢剪紙的四個特點“新,雅,精,真”出發,展現剪紙藝術的獨特文化魅力。



拍攝花絮

作品七
作者:柳嘉祺 鄢金衿 邱冰悅 彭暢 劉珈玮
指導老師:謝思
非遺項目:黃陂泥塑
創作說明:《詩畫泥塑》是一部講述泥塑民間藝人的人物紀錄片,以“非遺”傳承人胡科為表現對象,由“匠人——藝癡者技必良,匠作——器物有魂,匠人溫養,匠心——一生堅持,薪火相傳”三個部分組成。通過對傳承人胡科将泥塑和詩畫相結合的創作特點進行細緻和深度的刻畫,表現傳統藝術之間的融合碰撞。



拍攝花絮

圖片:影制2001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