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高校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進網絡”的幾點思考
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 楊喻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幹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有很強的必然性,根據教育部43号令,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已經明确寫入輔導員的主要工作職責。輔導員應順應時代發展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工作内容和工作形式深入思考,切實推進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必然性和迫切性
根據2017年1月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9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底,我國網民達到7.31億,其中20-29歲網民占比最高,達到了30.3%,可見,高校學生是全國網民中非常重要的群體。在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爆發期間依托互聯網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停課不停學”的活動在全國範圍内掀起熱潮,這個群體的數量無疑更是激增。
作為高校輔導員,面對我們的學生群體,目前已經由90後轉變為00後,為盡量縮短老師與學生的“代溝”,我們要不斷更新思想,開拓眼界去了解他們的世界。00後的大學生,他們有思想有個性,對話語權的要求較高,活躍在網絡平台的第一線。你是否也曾有過在朋友圈刷到“我方了”、“酸了”、“檸檬精”等等之類的網絡用語?還有每次看到學生發“吃雞”的截圖,因為通關升級的開心,講到某一個遊戲人物的時候你是否知道呢?再到後來的網絡用語簡寫縮寫如“SK”、“DBQ”、“SSFD”等等,你是否會一頭霧水去向度娘求助呢?
高校輔導員工作在思政教育的第一線,必須及時有效并且廣泛的開展相應工作,把握學生動态,積極正向引導,做好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另一方面,高校輔導員的工作性質決定了輔導員完全有能力運用更加靈活的網絡方式将日常思政工作與網絡結合起來,有針對性的解決學生面臨的實際問題,同時能夠避免傳統教育模式的說教印象。
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教育面臨的困難
教育模式的轉變
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主要以主題班會、個别談話等形式通過文字、視頻、案例等内容向學生傳遞或灌輸理念和思想,引導和幫助學生樹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面對“00後”,講求個性,對于通過大會等形式開展的活動漠不關心,同時由于場地等的限制導緻學生會認為思政教育枯燥和乏味。而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當下,學生獲取信息、資源的渠道更加廣泛,國外價值理念更是沖擊着當代學生的思想。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輔導員不得不也必須轉變教育方式,探索新模式,以期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地開展學生思政工作,增強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對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挑戰
當前社會思潮複雜,學生面臨的思潮沖擊較大,互聯網信息混雜,高校學生的分辨力和判斷力較弱,容易導緻大學生産生不良的意識形态,甚至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這無疑對給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
輔導員開展思政教育“進網絡”的有效措施
同院系輔導員之間相互配合,選擇正确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面對網絡上内容的真假,去僞存真,分工協助,通力合作,高效尋找正确的教育資源。
加強對高校輔導員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的培訓,利用優勢平台提升職業素養
提升輔導員在網絡世界中的眼界,學習一些實用且有趣的操作技能,了解一些與學生契合度高的優質網站資源。
樹立互助共享的意識
網絡是一個資源共享的平台,學生從網絡獲取資源的能力很強,因此應将網絡的社群功能開發出來,将網絡思政與日常管理的學風建設、班團建設結合起來。此外,開展網絡互助活動,在培養了一批搜集能力和辨識能力強的骨幹之後帶動大部分同學的網絡素養提升,這樣不僅可以帶動大範圍的學生提升網絡素養,也增進了同學之間的距離增強信任,提高團隊意識,最終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廣泛性和實效性。
重點關注、保持互動
當前輔導員與大學生日常交流的常用社交軟件包括:微信、微博、QQ,也有貼吧、直播平台,輔導員應充分利用這些學生活躍度較高的平台,與學生保持緊密的互動。時刻關注學生發布的動态,重點關注“四難”學生,關注學生集中關注的熱點問題,對于學生困惑的熱點、難點問題給予積極正向的回應,正視熱點問題,對于學生一些偏激的觀點和看法也要及時指正,避免出現群體問題。同時可以在班級中設立信息委員,收集、傳播和共享對班級和班上成員發展有益的信息相互促進、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高校輔導員要堅持終身學習,掌握互聯網知識和技能,适應互聯網時代,具備基本的信息搜集、處理和應對突發問題的能力,煉就一雙善于分辨是非的眼睛,對網絡上的熱點問題敢回應、會回應、能夠有效回應,營造積極正向的網絡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