淵博的專業知識、先進的教育理念、創新的教學模式,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決定性因素。
1、社會在飛速發展,知識也在不斷更新,課程改革是廣大教師面臨的新的挑戰。課程間的整合、知識面的跨度,都給原有的“專業”帶來挑戰。越來越多的課程需要具有綜合型知識結構的教師,所以教師必須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重視繼續再教育,加強學習,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面,才能勝任新時期教學工作。
2、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擯棄重結果、輕過程,重知識、輕能力的應試教育思想,要以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為目的,因材施教,重視知識的獲取過程,重視鍛煉學生的動腦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為社會培養創新型人才。
3、平等參與、同幫互助的新課堂,要求師生的角色要轉變。一言堂、滿堂灌的注入式教育嚴重扼殺了學生的天性,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廣大教師要認真研究教育規律,掌握學生心理生理特征,重新定位師生角色,探索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去思考,指導學生去探究,鼓勵學生去總結,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4、排除各種幹擾,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及時了解學生學習狀況,幫助學生掃除心理困惑。學習階段,學生常常會遇到各種生理、心理方面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理與指導往往會使其困惑無法安心學習。因此,教師要想使教與學和諧,必須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做他們的“知心大哥大姐”,幫助學生排憂解難。
(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有了學習興趣,也就有了學習的動力,教學過程中設法激發學生興趣,上課生動、有趣應該是每位教師追求的境界,也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另外,一位成功的教師應該具備評價學生的藝術性,“任何人都喜歡聽好話”, 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如果能及時地給予學生激勵與鼓勵, 少些批評指責,這不僅可以給學生無窮的精神動力,還可以讓學生重新樹立自信心,提高教學質量。
(3)轉變教學觀念,大力進行教育和課堂教學改革。教學以課堂為中心,課堂以學生為中心,把課堂由教師的課堂轉變成學生的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鼓勵學生自己構建知識網絡,積極探索分層教學模式,為不同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通過創新的管理模式,充分挖掘學生潛能,實施因材施教,實現學生“低進高出,高進優出”。
三、促成“人人愛教研,個個講科研”的氛圍,用教研科研來提高教師課堂效率。
采取自我反思、教師互助,專家引領等措施,積極開展課題研究,提高教師科研能力,努力形成“終身學習,充滿活力”的教師群體風貌。通過課題研究,強化教師業務學習,開展教育教學理論講座,組織教學沙龍活動,切實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認真組織校内幫帶活動,完善青年教師培養制度,促進青年教師成長,使教師“一年合格,三年成熟,六年骨幹”;鼓勵教師勇挑重擔,建設一支“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教師隊伍。
四、制定專業發展規劃,合理調整專業發展方向,明确專業學科發展重點,
大力加快專業發展步伐,打造品牌特色專業。
以數字媒體藝術專業為例,自2004年開始招生至今,16年的探索曆程中,專業曆經電腦藝術設計—動畫設計—多媒體、網頁設計—虛拟現實方向,初步形成專業發展的新方向。實現在智媒體時代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完善的教學體系,打造具有東方藝術人文價值和科學技術創新國際視野的現代數字媒體藝術教學研究基地。為了這一目标,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教學如何開展?該專業旨在培養什麼樣的人才?針對當前“互聯網+”時代新型設計學科的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研究如何發揮我們的藝術優勢,融合新時代的數字媒體技術,嫁接和服務于智能界面、數字影像、商業傳播等專業領域,形成具有特色的多層次教學體系的一門新實踐型專業。新的人培體系中我們有通識課程、專業實踐、項目制等教學模式,實現認知、實驗、預演的教學體系,基礎課程分為人文基礎、造型基礎、數字基礎三大類,人文基礎強調設計人文、設計思考和設計批判,偏重社會體驗及語義思維的訓練,造型基礎主要培養學生的造型能力和形式表現能力,是基本功;數字基礎培養學生技術自習能力和編程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還會加入一些智能硬件課程,這樣的培養思路可以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裡做各種跨領域創新和思辨,也有利于藝術生和工科生的碰撞。最後是項目制教學,學生根據自己興趣去選擇。
我們認為數字媒體藝術培養的是複合型的設計人才,在今天的新媒體時代,移動終端時代,數字媒體藝術的學生懂得如何進行交互尤為重要,有人機之間的交互和人與人之間的交互。
以上是對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從專業和教師個人兩個方面提出的一些粗淺看法,提高教學質量是一項系統工程,關系到教育工作的各個方面的相互配合協作,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們的教育質量一定會有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