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讓新聞學專業的同學于實踐中運用《新聞評論》課程裡的相關知識,近日,在任課教師李絢的組織下,以“故事結局是否重要”為辯題的班級辯論賽于五号學院樓5407教室舉行,王璐同學擔任主持,新聞學2101班全體學生參賽。

此次辯論賽被分為三場,開始之前,同學們自發組成六支隊伍并分别作為正反兩方,兩兩對打。賽事被分為開篇立論、攻辯、自由辯論、總結陳詞四個環節,在主持人做了簡短的開場之後,正反雙方就“故事的結局是否重要”展開辯論,雙方各展其長、俱懷逸興。


正方三隊分别就“結局是故事發展的結果,也會是故事的價值收獲”“如果結局不重要,那麼我們為之努力奮鬥的過程會顯得十分可笑”“結局是對整個故事的交代和總結”展開論述,認為人們體驗過程,正是因為憧憬一個與自己價值導向相符的結局。而反方三隊以“結局會因為時空的磨砺而有不同的體驗”“故事側重于對事件過程的描述”“故事的結局是長期過程形成的結果”分别駁斥對方論點,反方各位辯手認為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決定事情的走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迎來所謂的結局,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當下。



正方辯手郭雨認為:“故事的發生是一個新的開始,如果我知道隻要我付出,我就會得到我想要的結果,那我必然會付出一切去争取到結果,所以才會有這個故事,才會有這個故事的過程。”在闡述完論點之後,郭雨同學用《駱駝祥子》的結局帶給讀者的感受作為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而對方辯手杜欣憶用中國朝代的變更、李大钊先生精神的延續等論據,論證自己的觀點:“故事結局重要與否的主觀判斷是存在變數的,故事的結局可能還在續寫,過程中的體驗更加重要”。在辯論過程中,雙方辯手邏輯清晰、引經據典,為觀衆們帶來了思維上的碰撞以及視覺上的盛宴。


在每場辯論結束後,評委們都給出了點評,李絢老師表示:“通過整場比賽可以看出大家都有用心做準備,各方辯手都有關于此辯題比較好的觀點,據理力争,但是在辯論的過程中可以轉換思維,把辯題進行拆解和轉化,利用《新聞評論》課程中學到的圖爾敏模式,通過立意、深入論證、反向彌補等去支撐自己的觀點,希望大家通過此次活動能更加深化課堂上有關論點、論據、論證的知識。”

辯論賽是一個思維交流與碰撞的平台,此次活動的開展不僅給了同學們一個展示自己的平台,讓他們通過實踐加深對《新聞評論》課程相關理論知識的了解,也是對課堂的一個創新,讓同學們樂在其中、學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