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工藝美術專業師生赴江夏湖泗窯遺址開展實踐教學考察調查.此次考察學習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研究分析宋代瓷器标本以此加強學生對傳統陶瓷器物造型的理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拉坯成型技藝.同時将本專業教師韓俊老師的校級課題“基于江夏湖泗窯文化複興視角下梁子湖沿岸窯址村落旅遊開發策略研究”中的相關研究問題帶入此次考察中,鍛煉學生實際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科研興趣.也為工藝美術教研室教師開展關于“湖北古窯複燒”這一科研主題做前期調研. 本次窯址考察選在“上浮山灣”和“下浮山灣”兩處.這兩處窯址區的考察主要圍繞窯址位置測量、堆積層狀态、窯具結構、器物特征。

工藝美術教研室主任張興老師、袁玉冰老師和韓俊老師分别為學生講解湖泗窯的曆史與藝術價值:湖泗窯窯址群的年代從晚唐五代一直延續到元明時期,以宋代為主。湖泗窯産品有青白釉瓷器和青釉瓷器兩種,瓷器的種類均為壺、罐、碗、盤、碟等日常生活用器,造型規整勻稱,胎以灰白色為主,釉面勻淨晶瑩,有的器物的内外壁還刻劃菊瓣、蓮瓣、團花等花紋。梁子湖宋代大型瓷窯址群的發現,揭示了湖北地區1000多年前陶瓷的曆史篇章,以客觀的事實填補了湖北陶瓷考古的空白,充實了中國陶瓷發展史的内涵。并為陶瓷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測量古窯堆積層相關數據
在方修老師的指導下,師生在古窯址堆積層上考察所在區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并多點測量該地堆積層空間分布範圍,以此初步推斷古窯的空間走向,并對堆積層中物品的類型做了相應的區分.學生協同教師積極參與數據的測量和記錄,提高了考察工作效率.
匣缽的結構分析
在窯址區中窯具考察中,熟悉燒窯的韓俊老師就燒窯的重要器具——匣缽,在現場對學生進行專題講解學生由此了解到匣缽在燒窯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對現場采集到的匣缽實物進行結構分析,印證了該處古窯在過去以“仰燒法”為主要燒制方式.教師還對采集到的匣缽上粘結有瓷片的成因進行分析,學生由此對古窯燒制過程有了進一步了解.

器物造型分析
在考察過程中,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尋找古瓷片,整個采集過程曆經2小時,仍然意猶未盡.教師将每位學生采集的瓷片逐一向同學們講解并告訴大家:宋代湖泗窯青白瓷殘片和匣缽碎片、又有明清時期的青花瓷殘片、陶器碎片,當然也有一些“現代品”.
韓俊老師還從陶藝專業角度出發,通過分析瓷片斷面結構,講授宋代人拉坯成型的技術特點,并指出大家在陶藝拉坯實踐課程中需要借鑒宋代工匠的一些具體處理方法.另外,他還有針對性地從學生手中選出一些瓷片,教大家從中尋找規律,推斷該瓷片完整器物樣式。同學們對湖泗窯青白瓷的特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初步掌握了鑒别宋代湖泗窯青白瓷的具體方法.
村中年久失修的古民居
窯址區考察結束後,教師帶領學生走進窯址旁邊的村落,考察村口的明清民居,通過考察發現該村有多處清代民居,大都無人居住,且年久失修,部分牆體結構已經坍塌.師生就此以古窯址與古民居保護為議題展開讨論,同時積極思考适合當地旅遊開發的具體策略.師生之間暢所欲言,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開發措施.
整個考察活動結束後,同學們紛紛表示收獲頗豐,希望以後能多多組織這樣的考察活動.為工藝美術專業學科建設及科研成果轉化做出探索.同時也得出啟示:今後教師個人或團對的科研活動應廣泛發動學生參與.學生參與不是紙面上的走過場,而是學生要在教師帶領下一起去“行”,投身到實際的、可操作性強的項目中去鍛煉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