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文化精神,集中展示中華文化非遺傳承項目,活躍中華文化氛圍,2022年3月28日,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組織開展了荊楚非遺傳承項目第二天的寫生活動。

非遺項目館成品展示
荊州市荊楚非遺技能傳承院被批準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這裡聚集着荊州非遺部分代表性人物,号稱“十八匠”。此次活動中,3044am永利集团3044noc的同學們在經過前一天的了解學習,第二天繼續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的傳統技藝,跟随傳承院民間工藝大師潛心學習。


同學們參觀工作坊向大師提問


傳承院民間工藝大師工作現場
此次非遺傳承項目學習課程分為淡水貝雕、磨鷹風筝、葫蘆烙畫、雕花剪紙和手工編織五類。同學們根據自己專業方向及研究設計方向挑選了心儀的課程并繼續進行研究,在前一天的基礎上繼續打磨深入。
1.磨鷹風筝的制作
相傳“磨鷹”是神鳥鳳凰的化身,自古變成為備受楚人尊崇的吉祥神鳥。其源自與荊楚“磨鷹鬥犀牛”的古老動人的民間傳說。磨鷹風筝的制作結構極為複雜,工具主要運用到竹筒,酒精燈,鉗子和劈刀等。磨鷹風筝與普通風筝不同的是,放飛是不需要風,單線即可放飛,全憑手感來對盤線進行操控。

學生創作磨鷹風筝畫面
2.淡水貝雕的曆史和工藝
淡水貝雕曆史悠久,巧用天然材料,制作技藝精湛,作品裝飾效果獨特是“荊州淡水貝雕制作技藝”的主要特征。其技藝在傳承中,現代民間藝人注意吸收牙雕、玉雕、木雕和和國畫等衆家之長,結合螺钿鑲嵌工藝特點,研究成功了浮雕形式的貝雕畫和多種實用工藝品,傳承人一般具有較高的繪畫水平,經圖案設計,材料的選取、剪載、打磨、抛光、堆砌、粘貼等工序精心組裝、彩繪完成。同學們跟随着大師一起在貝殼上發揮奇思妙想,為貝雕增添了一絲新鮮活力。

學生淡水貝雕作品
3葫蘆烙畫的制作與注意事項
烙畫葫蘆藝術又稱燙畫,火筆畫,不僅是一種漢族傳統工藝美術品,而且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烙畫創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時,注重“意在筆先、落筆成形”。烙畫不僅有中國畫的勾、勒、點、染、擦、白描等手法,還可以熨出豐富的層次與色調,具有較強的立體感。同學們在操作此類工具時,也難免需要注意一下安全問題。



葫蘆烙畫現場
4.手工編織
手工編織作為一項非遺傳承引來了許多學生的喜愛,同學們沉浸在手工帶來的樂趣裡,創意和作品正逐漸彼此滲透相互融合,最後在行雲流水的指間操作中慢慢誕生出來。

學生編織現場
5.雕花剪紙的價值與制作
雕花剪紙這一課程中,正體現出慢工出細活的道理。學生們屏息凝神,專注着自己眼前的一方天地,精細認真地勾畫,描繪,雕刻。雕花剪紙是古荊楚大地的民間藝術瑰寶,以其豐富的形象語言傳遞着傳統思想和古老文化,具有獨特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價值。

學生剪紙過程和成品
6.高山流水——楚琴
休閑之餘,學生們來到琴室同老師一起學習楚琴的彈奏方式,既修身養性又樂趣無窮。

同學們正興緻勃勃地學習楚琴
整個課程持續了兩天之久,通過此次活動,提高了同學們的藝術素養,審美感受能力,藝術創作能力以及各項綜合素質。同學與老師之間的情誼也更加緊密聯系在了一起,非遺傳承也得到了一定的宣傳,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一件事。希望之後大家也秉持着這種良好品質,砥砺前行!


視覺傳達設計1901、1903班合照
攝影:張彬宇/趙美涵